近日,教育部教师工作司、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发布公示,确定300名教师入选2021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。其中我院2011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郑凤娟光荣入选。是什么让她从本科市场营销专业走向了教师岗位?又是什么让她坚持扎根乡村十年、坚守初心毫不动摇?让我们跟随学生记者的视角,来一起了解财浙优秀校友郑凤娟的十年从教之路吧。
逐梦之初 师途之始
“长大我要当老师!”和许多人一样,小时候的郑凤娟也有着这样的想法,后来,她真的成为了一名教师。“我自己就是生长在农村的孩子,我的成长历程中遇到了许多优秀的老师,正是这些平凡可敬的老师的出现,让我成为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人。我很感激他们,也想成为像他们那样的老师。”教育就是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。郑凤娟一直非常坚定自己所选择的职业,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农村孩子点亮一盏未来的灯。
在校期间,郑凤娟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证书,大四一毕业就开始准备考编。经过不断的自我磨练,郑凤娟最终以当年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了遂昌教育系统。2011年9月,她走上了梦寐以求的小学教师岗位。
重新定位 成为知识“导购员”
由于非师范专业的原因,郑凤娟在教学初期对自己教师的身份并不十分自信。每当有人问起她的专业时,都会有些诧异——一个学市场营销的怎么会来教书呢?郑凤娟感慨到:“当时我的感觉就是,无论教了几年书,只要有人问我是什么专业的,我都与教师这个职业有着深深的隔阂。”郑凤娟甚至开始真的怀疑自己——专业不对口真的影响自己成为一名好老师吗?
郑凤娟心态的改变要从一本书说起。“每个人去购物时,一定遇到过喋喋不休的导购员不停地向你推荐产品,这样的导购往往会适得其反。”当她读到特级教师袁晓萍的《向学生借智慧》一书后,她的想法发生了转变——“教育不正是如此吗?”。书中的分析让郑凤娟醍醐灌顶,让她感受到了原来自己的专业与教学也是相通的。一堂成功的课就好比一次成功的销售。把学生们当成顾客,在清楚了解到“顾客”们的需求后为之介绍“产品”及对功能进行讲解,吸引“顾客”的注意力,最终成功销售出“产品”,这便是一次成功的“知识销售”。
心态的转变让郑凤娟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自己增强了自信,“其实学到的知识都是相通的,也许换个方向思考,看到的风景就会不一样”。她希望自己在教学中,能够以导购员的思维反省自己,从而将自己的教师身份重新定义——“知识导购员”。
互思互辩 心心相贴
“我会在任教的班级设置一棵成长树,利用小组合作的机制,让学生形成合作共同体。”在十年教学生涯中,郑凤娟老师多次获得“金牌教师”的荣誉称号,这离不开她有趣而独特的教学模式。她鼓励大家在课堂上各抒己见,进行激烈的思辨。
在教学上,郑凤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;在平时与学生的沟通中,郑凤娟选择用一颗炽热的心去了解学生、温暖学生。亦师亦友的关系也让郑凤娟收获了学生的真心。“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在办公室电脑上播放歌曲《借我》,在学生毕业晚会上,全班学生偷偷学了这首歌,齐声唱给我听,并且暖心的说:‘常常看到郑老师听这首歌,我们觉得郑老师肯定会喜欢这个礼物。’”爱意由心起,郑凤娟说起这段回忆时,言辞间还是满满的感动。
“长大后我就成为了你”
“曾经的一任校长说过:你希望你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,那么你就要成为什么样的老师。”郑凤娟一直将这句话奉为圭臬。在郑凤娟的学习生涯中,那些优秀的老师是她最好的引路人。他们传道解惑,无私奉献,是她成长路上最好的榜样。
郑凤娟表示,近年来浙江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,多媒体教室、多功能教室以及一些艺术课专用教室先后建设完成,师生的在校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,与城市学校的差距正逐渐缩小。但十年的乡村教学生涯让郑凤娟意识到,如今乡村教育的最大的问题依旧是师资问题,偏远的学校很难留住优秀的教师。“乡下平台少,机会少,待在乡下就是平庸的表现”,是大家对于乡村教育的固有偏见。
纵使承受着偏见乃至质疑,她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。郑凤娟坚信,乡村并不平庸,有知识的地方,都是金碧辉煌的殿堂。如果她的学生也选择乡村教育事业,她会告诉他:“此路或许孤独,或许充满荆棘,我义无反顾,从未如此坚定过,望你也能如此!”
(收稿日期:2021年10月18日)